康巴什最后一个行政村(哈巴格希村)于2018年4月经区政府批复撤并成立了哈巴格希社区,标志着康巴什转移农民进城、农村城镇化建设进入新阶段。
原哈巴格希村共辖28个自然社,哈巴格希村自然条件较差、农业生产效益低下、农牧民经济收入低。为着眼长远解决农村问题、集中改善民生,让城乡一体化成果在更高层次上惠及辖区农村和农民,康巴什区以同城同质为目标,以人口转移为切入点,以就业增收、素养提升和基础设施建设为保障,从2010年6月起,全面实施生态移民工程。
一、工作路径
坚持“促转移、保民生、重落实”的原则,在认真落实人口转移各项惠民政策的同时,以就业增收、素养提升和基础设施建设三大工程为抓手,努力在更高层次上抓好民生保障工作,让转移农民的生活条件日渐优越,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真正实现转移农民向市民化蛹成蝶的美丽嬗变。
(一)因地制宜,以转移实现幸福全覆盖。在全市“三区”规划中,哈巴格希村除寨子塔社为限制开发区外,其他都属于禁止开发区,结合实际,康巴什区全面实行农村人口转移工程。为确保农民“移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最终实现住有所居、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业有所就,规划建设了商住兼顾、配套齐全的统筹城乡园区,作为转移农民集中安置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探索平台。统筹园区总占地面积198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23万平方米,园区内水、电、路、讯、气畅通,社区、学校、超市、卫生服务中心、文化活动室等配套齐全,基本实现了城乡居民共享教育、医疗卫生、文化资源,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同时,园区内发展了康北创业园、溢胜牛肉干加工、麦琦烘焙、舌尖管家等企业,带动转移农民就业创业;另外针对于转移农民就业增收,培育发展康村文化旅游区等农村特色产业,并引导农民将自有土地草牧场经营权通过出让、租赁、作价入股等方式,参与城郊旅游项目开发建设,增加二次收入,让城乡产业成为互补互促的有机整体。
便捷的交通。13条宽阔笔直的柏油马路,以园区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在方便居民出行的同时,联动着园区的发展、繁荣。
优惠的政策。搬迁未动,政策先行。从转移开始,就出台了以产权、住房、配套、就业、社会五项保障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惠民政策。免费培训、优先就业、家门口的公交、农贸产品交易中心的零租金、高补贴、免费用……一项项惠民政策的实施,让园区的百姓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和谐的生活环境。园区基础设施保障到位,并配套师资雄厚的幼儿园2所、小学1所,设施完备的卫生院1个、文化活动室6个,服务贴心的社区3个、街道办事处1个,丰富便利的超市10家、农贸产品交易中心1个。
(二)联动推进,合力深化统筹城乡。经过几年的城乡统筹工作,康巴什区绝大多数的户籍农民已经转移进城、渐渐融入了城市生活。鉴于此,康巴什区积极贯彻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市委、政府关于干部下乡驻村“推进‘四个全面’加强重点工作”的相关部署,在认真落实嘎查村标准化卫生室、文化活动室建设等规定任务的同时,结合实际,坚持与三级干部到基层“推进‘四个全面’加强重点工作落实工作紧密结合,通过重心下沉,合力攻坚,着力做好农村人口转移、农民思想引导、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和农牧业产业化发展工作。
二、取得的成效
不断壮大完善城市经济,依托城市发展的拉动和产业吸附作用,以“创新创业促就业”为主要任务,确保转移农民“移得出、稳得住、有事干、能致富”,通过扶持、引导、带动、保障四项机制联动互补推动转移农民“双创”,有效解决了进城农民的就业问题,转移农民幸福指数全面提升。
一、扶持机制助力转移农民“双创”
搭建信息平台创业。一是建立完善人力资源信息库。通过申报备案,采取转移农民主动申报与包片干部入户调查、楼栋评议、小区审查、社区审核、集中公示、上报结果六个步骤相结合摸清就业创业情况,建立了转移农民基础信息库、培训信息库、就业信息库,及时掌握更新就业状况,提供相关创业服务。实现了用工企业、就业服务平台与劳动力资源三者之间互通。为就业创业培训、奖励等各类补贴扶持奖励政策提供依据。目前,已在社区备案2582人,二是打造就业创业信息发布平台,充分利用报刊、小区宣传栏、户外广告等传统媒体以及微博、微信公众号、QQ群等新型媒体发布就业创业培训、招聘等各类信息,进一步拓宽就业创业渠道。目前,已通过平台共发布各类就业创业、培训及招聘信息30000多条。
公共服务业吸纳扶持创业。围绕城市发展和相关服务产业的需求,通过对转移农民积极培训、就业招聘、就业推荐等,加入城市服务行业,最终实现稳定就业。目前,已在园林绿化、环卫、城市管理、行政辅岗等公共服务行业吸纳转移农民及其子女就业300多人。
优惠政策扶持创业。通过政策引导、信息服务、创业资金扶持、成立土地合作社等措施,将转移农民培植成规模化生产和专业化经营的农牧民企业家和农村产业化项目负责人,目前,已有248名转移农民通过自主创业,实现了稳定就业。
奖励政策激励创业。印发了《关于促进转移农民创业就业奖励工作方案的通知》,设立200万转移农民的创业就业专项资金,对自谋就业、自主创业的转移农民和带动转移农民就业的企业及其他经济组织进行表彰奖励。已表彰奖励了就业模范家庭21户,就业先进家庭79户,自主创业人员30人,就业优秀单位18家,奖励资金总计139.4万元,有效激发了转移农民自主创业和主动就业热情。
党员结对帮扶创业。以专场招聘会、党员红色暖流、千名党员下基层、三联四帮两强化、精准扶贫等为契机,采取“结对帮扶”等形式,为转移农民提供就业岗位和就业信息,帮助转移农牧民实现稳定就业。目前,康巴什党员干部已累计为转移农民提供就业创业信息3000多条,联系就业岗位1000多个,实现稳定就业500多个。
二、引导机制导向转移农民“双创”
广泛宣传引导创业观念转变。一是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站、微信、宣传栏等媒体,做好转移农民创业政策、就业信息和培训计划的宣传,提高群众的知晓率,营造“学技能、强素质、促就业”的良好氛围。二是做好转移农民就业创业典型(“就业模范”、“创业先锋”、“就业模范家庭”)的选树、宣传和推广工作,通过实实在在的典型事例,树立转移农民自主择业和竞争就业的观念。三是通过社区干部入户宣传、社区党校以及各种渠道开展转观念促创业就业宣讲,引导转移农民摈弃“小富即安、养尊处优”和“等、靠、要”思想。同时,把通俗易懂的就业创业政策、方针、理念送到他们身边。
技能培训引导提升创业竞争力。根据转移农民思想状况、产业化发展方向及当前的热门行业,制定科学的创业培训计划。一是根据实用技能培训需求调查和岗位需求调查开展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二是通过招投标的方式确定培训学校,形成以职业院校骨干教师、转移农民专业技术人员和转移农民科技致富带头人组成人员互补、覆盖各领域的师资队伍。三是建立了以达尔罕社区为主阵地的“技能人才就业创业培训基地既人才交流中心”,不断更新技术和储备知识,提高转移农民的工作水平。四是将转移农民培训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每年都会安排专项经费用于转移农民创业就业培训。从2010年至今,共开办了手工串珠、蒙元文化饰品、电子商务、家政培训、SYB创业培训、社工培训、保安培训等技能性培训72场次2575人次,引导性培训544场次22899人次。
三、带动机制带领转移农民“双创”
引进和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物流、电子商务、食品加工、农家乐、牧家乐等,就地就近吸纳转移农民就业,反哺城市产业发展,形成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格局。目前已成功启动了鄂尔多斯电商快递专业物流仓储分拣配送园,带动转移农民增收。电子商务区已经形成电商孵化、社区电商、农村电商综合体,优先考虑转移农民进入园区创业。快递物流区已有12家各类物流企业入驻。形成小件快递、同城配送、专业物流、仓储分拣的多层次物流服务体系,60%的快递工作由转移农民承担。副食品加工区运营面积达15000平方米,为核心区居民提供牛肉干、手把肉、馒头等副食品。入驻的31家加工企业雇用了100多名转移农民。农贸市场区已形成以蔬菜、果品批发为主, 肉类、粮油等十大类农副产品为辅的综合批发交易市场,市场内大部分摊位由转移农民承包。
大力发展农业产业。一是把发展农村旅游业作为促进农村产业升级、带动转移农民共同创业为主要抓手。农民将所承包的土地量化为资产入股土地合作社,进行集中成片的土地流转,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着力发展农牧业与旅游业相融合的新型农村产业。二是按照转移农民就业创业意向,政府参与引导创建一批就业创业项目,引导有意愿的转移农民进行就业创业。全面实施城市外围经济林、观赏林、生态林建设工程,形成保护生态、解决就业、农民增收的一体化发展格局。三是建立专业合作社。引导转移农民建立了“巧手额吉”、“浩森”等手工合作社。其中“巧手额吉”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以来共解决了200多名在家妇女的就业问题。
四、保障机制托底转移农民“双创”
强化基础服务,将转移农民就业创业工作作为统筹城乡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建立和完善了城乡一体的就学、就医、社保、住房、养老、公共文化、社区管理等一系列配套政策和管用的措施,消除转移农民的后顾之忧。
确保一套安居住房。在统筹城乡园区建成移民住房2223套,确保了每户一套安居住房。对符合移民安置规定范围内的居住面积,转移农民可享受物业管理费、供热费用80%的补贴。
确保一份生活补贴。在每人每年4000元的基本生活补贴的基础上对符合就业要求的转移农民每人增加2000元的创业就业补贴。
确保一份养老保障。将转移农民全部纳入城镇居民养老保障体系,其养老金领取年限为男55周岁,女50周岁,提前年限的应缴费额全部由政府承担。目前,这一政策已全面落实。
如今,“城乡统筹”在改革发展稳定的道路上,进一步提升环境品质、建设品质街区、打造宜居小区、共筑幸福家园,切实解决统筹城乡园区与中心城区发展不平衡的现状,让康巴什的城市改革发展成果最大限度的惠及转移农民。